| | 添加收藏 / 设为首页
首页 法院概况 机构设置 新闻中心 司法公开 诉讼指南 法苑文化 法院执行 人民陪审 视频在线 专题报道 民意沟通 预决算公开

 

呼唤公共道德,倡导“拒绝冷漠,温暖你我”

发布时间:2015-12-16 15:24:50


                                ——记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去年发生在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件事人们还应该记忆犹新:2岁女孩悦悦被面包车撞倒,躺在路边,先后有18人路过,去不闻不问。期间,女孩再次被一辆货车碾轧,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才将女孩搬离现场,并喊叫到女孩妈妈,送她入院,终因抢救无效离开人世!18名路人从旁经过视若无睹,未伸出援助之手,再联想起“白衣天使”见死不救事件,让人不得不深思,为何国人这般“冷漠”?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共道德怎么啦?让人悲愤寒心之余,我们不禁想起1962年的这个让人难忘的年月,人民的好公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优秀共产党员雷锋同志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送走了他。但是雷锋精神留下来了,永远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人。为何几十年后的今天,还有这么冷漠的事情发生?是社会公共道德滑坡了吗?还是正如很多人所担心的那样“救人不成反被告”?有人提出要“依法惩罚见死不救”,但是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毕竟是一种处于内心向善美好心理的自发自觉行为,若非要让人们迫于法律威慑才去帮助人,即便是见死不救的人减少很多,也并不意味社会道德水平真的得到提高。而我个人认为,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就是要呼唤公共道德,倡议“拒绝冷漠,温暖你我”!  

    在当今社会里,人为何如此冷漠?每个人都有感情,有本能,看到别人被撞倒在路上,人的本能是应该去帮手。如果所有人都不会救助,那就是我们的本能,感情出了问题。我们怎么会连这个本能都没有了呢?我们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尊重的,互相理解的,但是在小悦悦事件经过的前18名过路人,却没有哪一位有心人停下自己的脚步,将生命垂危的小悦悦从血泊中救起,路人的冷漠足以杀人。但这些,似乎始终无法解开人们心中沉重的疑问:人为何可以如此冷漠?“路人”们都怎么啦?对于小悦悦的悲剧,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过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熟视无睹?但是我们更应该告诉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他(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他(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

    那么如何阻止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呢?也许,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人性有一个起码的反省和拷问,每一个看到这则新闻并为之痛心,义愤的人,不防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我真的有勇气像那位值得尊敬的拾荒阿姨那样的赶快扶起重伤女童吗?甚至于,如果我是那名肇事司机,我真的一定会义无反顾的立即停车,采取救助措施吗?我会不会在那电光火石的瞬间,做出逃逸的举措?其实每一个“我”都有可能成为那7分钟里冷漠走过血泊中的小悦悦身边的“路人”,每一个“我”都有可能是“看客”!人性中的冷漠和残忍已经是渗透到骨髓里!该如何拯救这些冷漠的灵魂才是时下最该讨论的问题。

    而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目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说我们国家不重视青少年道德。比如说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各种各样的德育课和政治课,但是在应试教育下,在分数挂帅的教育制度下,老师只是讲概念,讲理论,考试之前就背条条框框,结果是很多人被培养成“双重人格”的人。最终社会上讲好话,讲动听话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干实事,干好事的人却越来越少,因此要还原道德教育的本质。开展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和关爱教育。如果大家都讲诚信,讲责任,讲关爱,我们的社会还会出现小悦悦这样的悲剧吗?一个社会里,最需要的是平凡的良心。正是无数的平凡良心共同筑起了社会道德的堤坝,共同营造起一个属于文明社会的高贵的人的温暖世界。而人的是社会所以高贵,所以温暖,就在于无数平凡人都有道德,都有其良心。这个道德需要每个人都伸出道德援手,这也是呼唤平凡良心的原因在,这 一伸,不仅守候了自己的良心,也守住的社会道德。

    其次,要从政府,民间组织,个人等方面为“见义勇为”者创造土壤和保障制度。“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见义勇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的行为。第二类是抢险救灾的行为。不能混淆视听,舆论百姓。这让我们想起轰动一时的“彭宇案” 为什么一起经法院审结、当事人已和解的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在公众舆论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并被斥之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靶?追踪“彭宇案”的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判定“彭宇案”的关键事实是“二人是否相撞”,如确认相撞,由彭宇分担一定的的损失完全合乎法理和情理。但恰是在这个最重要的关节点上,警方丢失了事发时对双方的询问笔录,使鼓楼区法院一审判决对原、被告相撞事实的认定,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证据支撑,其判决结果因此受到舆论质疑。

    其二,法官在一审判决中对原、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引发舆论哗然和公众批评,导致社会舆论普遍不认同一审判决结果。从一审判决看,法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情理”分析,彭宇“如果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彭宇“如果是做好事,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彭宇“未做此等选择,显然与情理相悖”。对事发当日彭宇主动为原告付出200多元医药费,一直未要求返还的事实,法官认为,这个钱给付不合情理,应为彭宇撞人的“赔偿款”。这些不恰当的分析推论,迅速被一些关注彭宇案的媒体抓住、放大,引起公众的普遍质疑与批评。由此不断升温的报道将对此案的事实判断上升为价值判断,在道德追问中忽略了对事实真相的探究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尽管一审判决认定双方相撞的事实和结论是对的,适用法律也是对的,但公众普遍接受的“彭宇案”信息,却是此案“判决不公”“彭宇是做好事反遭诬陷赔偿”,产生的负面效应是频频见之于报端、广播、荧屏等传媒的“老人倒地不能扶”“好人做不得”的道德评判。尽管一审判决认定双方相撞的事实和结论是对的,适用法律也是对的,但公众普遍接受的“彭宇案”信息,却是此案“判决不公”“彭宇是做好事反遭诬陷赔偿”,产生的负面效应是频频见之于报端、广播、荧屏等传媒的“老人倒地不能扶”“好人做不得”的道德评判。

    其三,在南京中院二审开庭前,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双方对此均表示满意。但依据当事人要求,在和解协议中增设了“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保密条款,从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时让公众知晓,经数年发酵,逐步演化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

    “彭宇案”在一审期间,由于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连续报道,包括原、被告及法官等当事人均不堪其扰。徐寿兰老人因摔伤行动不便,在家养病的她不断接到陌生人的谩骂攻击电话,指责她“诬陷好人”;蹲守在她家门口的记者,一次次强行将话筒递进来要求采访。彭宇面对一拨又一拨的记者和来自各方的诘问,也深感烦恼。因而双方在南京中院二审组织的庭前调解中,均提出了不再向媒体披露此案信息的要求。对此,虽有相关司法解释可以允许当事人不公开民事调解协议的内容,但对及时公布、解析已被误读的彭宇案真相,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缺憾。

    无疑,这个由于多重因素被误读和放大的这起普通民事案件,不应成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此案一出,已经是出现了好多老人倒地,无人敢扶的现象了。政府是必须要加以重视的,不能让这起案子影响到人们对公共道德的评判。对于见义勇为行为,要给予公正客观的评价。让见义勇为这有完整的制度保障,无后顾之忧。像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和全国各地频频传出见义勇为“英雄”遭遇“流血又流泪”事件之间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面,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人伦道德的大讨论。12月20日从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传出消息,广东将出台五大措施保障见义勇为行为,其中,见义勇为人员不仅将被纳入地方性法规的保障范畴,还将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其相关信息纳入个人诚信档案,栽赃陷害见义勇为者相关信息也将纳入个人诚信档案,并被追责。

    最后,要加强思想教育,宣传思想道德高尚的人物作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像每年涌现出的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品格高尚的事例,是值得每个国人感动并为之学习的榜样的。像慈善家阿里木:40岁的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还有像让麻风村受教育的张平宜: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0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此后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还有好多好多让我心里温暖的人物,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心里感到慰藉。在联想我们的实际情况,作为法院干警,我们要树立自己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贴心踏实的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作为办公室的一员,踏踏实实做好院里的后勤工作。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但是我们要时刻谨记雷锋精神,从分发挥我们的光和热。其实雷锋并没有走远,只要我们都心里充满阳光,新时代的雷锋遍布在我们周围!

责任编辑:刘庆龙    

文章出处: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