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扎根基层 梦想铸就法魂
我是一个典型的80后女孩,在我所成长的年代里香港法制电影风光无限,受人追捧。在我的印象中,法院开庭是一件庄重、严肃,甚至是令人生畏的场景。正是怀着少年时的美好憧憬和对法官事业的向往,我在读大学时选择的是法律专业。即将毕业之时,同学们都在思考和忖度今后发展的方向:究竟是选择薪水丰厚、奔波忙碌的律师职业,还是待遇清贫、朝九晚五的法官职业。说实话,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也曾迷茫,但是,内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来吧,这里才有属于你的一片天地。就这样,我先后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和全省公务员考试,顺利的考取了基层法院的审判人员一职。
我被分配到了民事审判一庭工作。如果你也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你一定知道这其中的艰辛与忙碌,你不会感觉到空虚,因为没有这样奢侈的机会。案件从立案庭传过来,传唤当事人、交代诉讼权利、签收送达回证、排期开庭,经开庭审理、案件评议、草拟并制作法律文书、送答法律文书、为当事人释法解疑、整理卷宗归档。每一个案件都要重复以上的环节,每一个环节紧紧相扣,不容得一丝怠慢和马虎。虽然这过程忙碌、单调,但我也算是乐在其中。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案件都会像上述程序说的那样顺利。在基层我所遇到的案件,大部分的当事人都没有委托律师,大部分的离婚纠纷双方都不想抚养孩子,大部分的遗产继承是都想占点便宜的,大部分的侵权行为人拿不出赔偿金,大部分的民间借贷根本找不到被告,大部分的赡养费纠纷老人是住在养老院的……这世间的疾苦与冷暖,在这里一览无余。想着自己曾经的梦想,现在看来才知道“少年不知愁滋味”啊,我真实的体会到了政工科长对我说的那一句话“法官,不是你想的那个样子”。
正如她说的,在中国,法官不仅承担着执法者的功能,也承担着调解员的功能;不仅追求法律效果,也要考虑社会效应;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还要有亲和的沟通能力。
就这样,我慢慢的适应了基层法院的办案方式,慢慢的接受了当事人的表达方法,慢慢的感觉到自己在成长,慢慢的接近了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