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他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他所著的《双城记》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着这嘲恐怖的大火”也将在法国上演。
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史上的一个血的印记。而《双城记》真实地描绘了统治阶级的凶残和腐朽。整本书开头在第一章,将全书的基调定上了悲剧色彩,然而就在这矛盾的时代中,也确实存在过光明。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法国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体会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爱”。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人民生活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贫病连连、受尽欺压的困境中,他们心中积压了对贵族的刻骨深仇,终于引发了推翻政权、争取自由的法国大革命。描绘了一位医生马奈特从监狱中重获自由,和女儿露西一起到伦敦生活,五年后,他们在法庭上为名叫达内的法国青年作证,露西和达内因相爱而结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达内因身为贵族后裔而遭逮捕并判死刑。就在此刻,一直爱恋露西的英国青年卡顿代替达内上了断头台。
面对诬陷,马奈特医生一开始是愤怒的,他在北塔曾想过复仇,但是最终他选择了忍耐,通过机械的手工劳动来缓解心灵的疲惫。出狱后一直觉得他很孱弱,仿佛没有女儿的关心就会倒下,然而当自己的女儿爱上自己仇人的后人时,他是大度。之后,他为了拯救自己女婿的奔走,足以又看出他是个坚强勇敢的人。
露西是一个法国医生马奈特的女儿。她温柔,美丽,善良赢得许多男士的倾心,其中包括她后来的丈夫达内,还有最后为她的幸福而代她丈夫被送上断头台的卡顿。他们之间的爱是真诚的,是伟大的。
德法尔热夫人面对贵族曾对自己家人犯下的罪行,选择了复仇,千千万万像她这样的人为血债血偿的复仇之心吞噬了而一发不可收拾,成了停不下来的杀人魔。德法尔热一开始是善良的,他收留的了自己的老雇主,但当大革命爆发后,他却沦为其妻子的复仇工具,没有了人情味。
波希小姐的形象很生动,或者说是活泼可爱,连城府极深的银行家都赞赏她,她对露西的关心已经超出了雇佣关系,更像一种姐姐对妹妹的爱,是发自内心想保护美好事物的爱。虽然她强悍、大大咧咧,但她却是个柔情的人。应了那句刀子嘴豆腐心。
银行家罗瑞可以说是一个办理业务的人,是的而且他不停的在心里强调这一点,告诉自己时刻代表着银行的利益,然而他还有善良和热心的一面,虽然有时他故意压抑着这一面。然而他的心思却被卡顿一眼识破,“一种是善良天性的冲动,一种是业务工作的面子”完美的诠释了罗瑞先生。为什么卡顿能看出罗瑞的心思,其实他俩具有相同的特质,都有意压抑了自己善良的一面。
卡顿是个悲情的人物。我感觉他是流浪在孤独自卑的世界里。很难理解一个能迅速儿完美的处理完律师事务的人,却会有这样一种孤独自暴自弃的性格。要不是遇见点亮其生活的露西,估计他真的会变成酒鬼。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甘心做狮子的胡狼,而且甘心被狮子压制数落,有时怀疑卡顿具有受虐倾向。他在露西面前的真情流露,更像是飞蛾扑火一般的宣誓。当他发现有一个和他相貌相似,却更阳光,更绅士的人也爱上了自己所爱的人时,他是痛苦,他在达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个本该可以“站在公平正直的法官和光明磊落的人们的最前列”的人,可惜他早就自甘消磨憔悴了。“滚蛋吧!你让自己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好一个理由,居然让你喜欢上了一个人,只不过他让你看到了你追求不到的东西,看到了你可能变成的样子!你若跟他交换地位,你能像他一样受到那双蓝眼睛的青睐么?能像他一样得到那一张激动的脸儿的同情么?算了,说穿了吧,你恨他!”这是绝望的哭喊。但其一直压抑着的深情却让他不自禁的对露西真情流露,从此他开始朝向光明的天堂走去,虽然依然满不在乎,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已不再压抑自己的深情和善良。当他决定为了露西选择牺牲自己生命,当他下定了决心,“他这话是在飞速漂移的流云之下大声说出的,态度再也不是满不在乎,也不是懒散多于轻蔑,而是表现了一个厌倦者的决心。他曾旁徨漂泊,也曾作过抗争,却老是走投无路。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路,看到了尽头。”最终,他凭借自己智慧和勇气出色得履行了在那个最糟糕的时代曾许下那个的最美的诺言。
这些人物表现出来的种种美德,都是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所热情赞颂的。
这本小说悬念很多,铺垫很充实,是那种越看越明白的,就像一条条小溪逐一地汇聚,最后成了奔腾的大江,使人越看越激动,越想看下去。 这本小说悬念很多,铺垫很充实,是那种越看越明白的,就像一条条小溪逐一地汇聚,最后成了奔腾的大江,使人越看越激动,越想看下去。复杂的人物关系一览无余,对阐述人物关系,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无疑,最后两章是高潮,最令人激动的部分。最后兄妹的相认是超乎我想象的,作者这样安排无疑突出了卡顿,他是一种正义的象征。
教训和意义不能因为岁月而被遗忘。如果我们无法从其中获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剧依旧会重演。两百年后的今天,希望活在这个世代的我们能创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爱的新世纪。